淺學公司培訓《曾國藩家訓》后有感
上學時就不喜歡清末民初這段歷史。因為當時,國勢日漸衰弱、列強虎視眈眈、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屈辱歷史,讀來讓人心情沉重,背起來讓人痛心疾首。但是最近聽了公司組織的第五期培訓《曾國藩家訓》后結合現在的自我,開始重新認識大時代的為人處世,感觸良深。
《曾國藩家訓》簡單總結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5、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里無有紀極,人于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
6、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
7、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
8、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9、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余偶談、讀史十面、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于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12、三樂:勤勞而且憩息,一樂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樂也;讀書聲出金石,三樂也。
13、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
14、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16、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
17、諺云吃一暫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
18、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0、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驕字,以不輕易笑人為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22、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
23、讀經、讀史、讀專集、講義理之學,此有志者萬不可易者也。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然此亦僅為有大志者言之。
24、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恒。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
25、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義之旗幟也。
27、讀書如譬若掘井,掘數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讀書總以背熟經書,常講史鑒為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無常師,即取人為善也;無行不與,即與人為善也。為之不厭,即取人為善也;誨人不倦,即與人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觀密微,二者闕一不可。
30、修身十二款: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現代人有多少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心煩,有多少人為家庭事務所累,心力交瘁,不妨再自己了解了解《曾國藩家訓》,簡單易懂,尊重歷史。最適合我們這些古代文學功底薄弱的大眾閱讀,現代教育專家的各種教育理論,各種家教方法,原來我們的先人早已做了精要全面的總結。時間關系,只是培訓了一個下午,已是感覺受益匪淺。感觸較深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讀書改變命運
曾國藩出身于農民世家,天資并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為晚清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癡迷程度。他在家書里是這樣說的“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我們知道,曾國藩是個個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強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這些信仰信念,完全來自于讀書。曾國藩總結出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要讀經典;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這三條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鑒。
二、 自省的力量
曾國藩一生不僅“無一日不讀書”,他修身養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稱道。32歲的曾國藩,寫下了有名的《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最難能可貴的是,自寫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歷程,他幾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也是曾國藩最驚人的地方。他自己總結為一個字--恒。曾國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無不成。” 這種自省的精神和毅力,很少有人能望其項背,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三、 高超的家教水平
曾國藩的治家也很有名,八字格言“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即是他治家的寶典。曾國藩要求曾家每個子弟,都要身體力行,堅持不輟,他自己就一絲不茍的帶頭去做,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不惜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時間,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學問,哪怕這種學問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能盡自己所能去努力學一點,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國藩的子孫、曾孫、甚至玄孫里,有很多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不論從事什么工作,總能以高尚的人格與品行彰顯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傳承的輝煌。
我們現代人學習曾國藩,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身上的那種努力與實踐的精神。誰都渴望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再溫馨的家也會有俗務瑣事、閑言碎語,甚至是小吵小鬧。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家庭中,為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為人子女,又應該怎樣孝順父母?一個家族如何才能綿延興旺地傳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就通過與家人的書信中,慢慢體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卻能歷經百余年而不衰,這與其嚴謹的家訓、家教都是緊密相聯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像《曾國藩家訓》中所提到的多看書、多思考、多積累,讓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交往都有不凡意義。
- 上一篇:沈陽龍湖晉海路項目被評為遼寧省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示范工程 2017/11/25
- 下一篇:集團公司組織冬季施工安全質量大檢查 2017/10/17